疾病关注
  • 淋巴瘤治疗
  • 淋巴瘤预防
  • 淋巴瘤常识
  • 淋巴瘤检查
  • 淋巴瘤资讯
  • 特色疗法
  • 康复病例
  • 推荐医生
  • 腮腺腺淋巴瘤的病因和病理介绍

    文章简介:腮腺腺淋巴瘤的病因和病理介绍,腮腺腺淋巴瘤预防就要从腮腺腺淋巴瘤的病因和腮腺腺淋巴瘤的病理入手,请看下面的介绍!

    淋巴瘤是目前世界上很常见的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病因和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淋巴系统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他遍布全身。近几年来,我国淋巴瘤患者在不断的增加。淋巴瘤的种类很多,腮腺腺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腮腺腺淋巴瘤的病因以及病理。

    腮腺腺淋巴瘤来源于腮腺上皮及腮腺内和腮腺周围淋巴结。本病首先由Albrecht和Arzt在1910年报道,1929 年由Warthin 命名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该肿瘤95 %以上发生于腮腺, 极少数见于颌下腺,男女比例在1.6∶1 到10∶1 ,有多灶性和双侧涎腺发病特点,偶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

    在腮腺肿瘤中,腺淋巴瘤发病率仅次于腮腺多形性腺瘤, 约占涎腺良性肿瘤的6% ~10%。有文献报道85%的腺淋巴瘤患者有长期吸烟病史 ,

    1. 病因: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腺淋巴瘤的发生与吸烟有关。俞光岩等 对128 例腮腺腺淋巴瘤吸烟吸进行调查,并与136 例腮腺混合瘤作对照,结果发现腺淋巴瘤吸烟比例(96. 9 %) 明显高于混合瘤(24. 3 %) ,对男女患者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相同,认为吸烟与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关于吸烟诱发腺淋巴瘤的机制,俞光岩 认为,烟焦油中含有苯芘、砷等有害刺激物,这些物质长期作用于淋巴中迷走涎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导管上皮增殖,发生瘤变,并推测这些刺激物可能是通过作用 于口腔或口腔黏膜后通过淋巴引流到腮腺淋巴结中的迷走涎腺组织中的,这种推测也解释了为何烟的有害刺激物不作用于腮腺实质中的组织而仅作用于异位于淋巴结 的涎腺组织的问题。

    腺淋巴瘤的发病是否与病毒感染相关,目前仍有很多争议。Takezawa 报道在95 %的腺淋巴瘤内可检测到EB 病毒DNA。文献报道在多发腺淋巴瘤组织中有30%~69%EB 病毒整合,而正常腮腺组织中EB病毒整合阳性率仅为15% ,因而作者认为EB病毒感染与多发的腺淋巴瘤有较强的联系。

    Tornoczky 等发现鼻咽癌中 EBER-RNA-ISH 的免疫组化反应明显强于LMP-1 ( latent membrane protein-1) ,而在腺淋巴瘤中仅有LMP-1 蛋白表达,Ogata则对18 例腺淋巴瘤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有61. 9 %的样本EB 病毒阳性,但所有标本的EB 病毒RNA 阴性,而且没有发现单克隆增殖的EB病毒阳性肿瘤上皮细胞。

    因此有的作者指出该病毒与腺淋巴瘤的发病无关。EB 病毒是与人类肿瘤关系密切的病毒之一,但是否与腺淋巴瘤的发病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组织来源:肿瘤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也可来自于涎腺被膜内淋巴结内异位腺体。Allegra根据电镜观察发现此瘤颇似一种迟发性过敏性疾病,与桥本甲状腺炎相似,并用免疫荧光素证明此瘤囊内及细胞间隙中有IgG,因此推论腺淋巴瘤不是一种肿瘤而是自身免疫疾病。

    3.病理表现:

    3.1 肉眼所见: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包膜完整,质较软,可有囊性感,内含浆液或粘液样物质,可见细小乳头,呈灰白色。

    3.2 显微镜下所见: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内含有嗜酸性颗粒的高柱状细胞组成,核深染,位置近细胞顶端,排列整齐;外层为立方 形,可为单层,也可多层,排列杂乱。腺管和囊腔内通常含有嗜酸性分泌物或无定形物,可有胆固醇结晶的裂隙、少量的炎细胞、巨噬细胞组成,伴有少量浆细胞浸 润,含有许多生发中心。淋巴样组织中出现轻度或局灶性纤维变性,可完全由纤维组织代替,有的可伴有炎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

    3.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keratin)反应强阳性,浆内充满棕黄颗粒。叶间导管和瘤间质内呈中反应,Myoglubin无反应。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了解了腮腺腺淋巴瘤的有关情况,我们知道了,腮腺腺淋巴瘤多半是由于吸烟引起的,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拒绝吸烟来预防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生。患者也不要害怕,腮腺腺淋巴瘤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治疗的。

    (责任编辑:编辑102)

    推荐 标签 关键词

    动态信息

    友情链接